很多人一听到萧楚女这个名字,都会以为是一名楚楚动人的女子。其实,萧楚女是一名顶天立地的英雄汉。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理论家、中国青年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红烛,燃尽自己,点燃了大片革命火种。
1911年武昌起义时,他参加湖北新军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在 阳夏保卫战中,被隆隆的炮声震聋了一只耳朵。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后,中国又重新陷入黑暗和混乱。萧楚女愤而退出新军,考入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学习,探索实业救国之路。
毕业后,他在《大汉报》和《崇德报》任编辑。为表达自己的救国志向,他借用屈原楚辞诗句中“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言志,取笔名楚女,并经常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
他的时评比锋犀利,战斗性强,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他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萧楚女知识渊博,在课堂上精神百倍,口若悬河,循循善诱,连自己的肺病也忘记了。无论何时,对学员们提出的大小问题都认真听取并热情解答。学员们评价他是一个品德高尚、修养好,努力负责、热心教育的良好教师,连毛泽东也赞扬他,“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
1927年4月15日,萧楚女在广州反革命政变中被捕,4月22日牺牲,时年34岁。
萧楚女曾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他为中国革命燃尽了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为黑暗中摸索的人们照亮了前进的航程,他的红烛人生永远值得人们敬仰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