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美院美画‖第六十三期】《走进红色地下交通站 走进看不见的战线》—— 一张历史画,映照出一段历史!

作者:时间:2022-11-23点击数:

一头银发的霍淑贤老人正端着洗完衣服的水向家门口走来,看到记者后热情招呼到家里坐坐。年过八旬的她是现在这个红砖土墙垒砌的家的主人,1946年,这里则是渭南通往陕北的15处秘密交通站之一——张锡令大寨子红色地下交通站。

这座昔日的“红色地下交通站”位于陕西省渭南经开区阳曲辖区内,是以之前主人“张锡令”的名字命名,而霍淑贤老人正是张锡令的弟妻。

1939年2月,从安吴堡青训班参加学习返回家乡的党员张锡令被组织安排在固市中学任教,发展党团组织,重建组织系统。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阴谋,沟通陕甘宁边区与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之间人员、物资、重要情报的相互支援与往来,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的指示,要求渭南县境内迅速建立一条可靠的地下交通线。张锡令家就是这条地下交通线上其中的一个重要站点。接到指示后,张锡令由中共渭北中心区委员会(驻地固市中学)书记调任为中共西北区委员会(驻地大寨子小学)任书记,他白天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晚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

据渭南经开区红色主题教育基地讲解员宋哲峰介绍,开始护送南去鄂豫陕根据地或北上陕甘宁边区的干部过境时,一律由交通站安排接送。后来由于来往人员频繁,为了缩小目标,保证安全,上级指示,除对一些重要负责干部和上级特别作出要求的人员秘密护送外,对其他过往人员则安排好食宿,指明路线,由本人自己过境。护送干部有严格的纪律和规定,约定暗号接头,分段护送,参加护送的人员事先不打听,事后不乱讲,被送的人不能暴露身份,不能擅自行动。

鄂豫陕边区地处贫困山区,加之国民党对根据地实行严密地封锁,部队相当困难,中原部队经过月余的突围作战,给养得不到补充,伤病员缺衣少药,为根据地转运和筹措物资是交通线又一项重要工作。从陕甘宁边区运送到鄂豫陕边区的一部分物资,通过地下交通线秘密转运,主要是一些货币和烟土、棉花、布匹等。在敌占区时,物资则由守卫在各个交通站上像张锡令一样的同志们分段护送,他们负责筹措物资,通过各种关系从渭南、西安等地购买食盐、药品及生活用品等,还有一些交通站同志自筹的粮食。

“地下交通站”是党组织依靠党员,依靠群众,同国民党清山清乡的行动进行斗争的重要阵地,巧妙地掩护了这些革命者,为革命事业保护了一批骨干。解放前夕,渭南地下交通线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一系列重要任务,被陕西省工委誉为“红色交通线”。

75年过去,昔日的地下交通站又恢复到最初“家”的身份,不同以往的是,渭南经开区阳曲辖区的“红色会客馆”将这段关于“红色地下交通站”的历史收录其中,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党组织络绎不绝,成为热门的党史学习“打卡地”,学习致富先进经验的典范。


Copyright© 2021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 地址: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怀德大街与鼎州大道交叉口  邮编:714099  电话:0913-8263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