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这是中国老百姓对于共产党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赞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样的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富平县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组织较早的县份之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 - 1927),富平县就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严木三是富平县党团组织的奠基人、领导者和富平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

严木三(1902—1997),原名严树森,原籍陕西朝邑县,自幼寓居富平县齐村镇董家庄的外祖父家。1920年,18岁的严木三考入三原省立第三师范,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1923年,他与蒲克敏、亢维恪、王云奇等同学组建了“青年同志共进社”,编辑出版了《中青周刊》《三师旬刊》等进步刊物。1924年,上海大学学生、共产党员李子健受团中央委托,回到三原筹建青年团 组织,严木三成为最早的团员之一。
1925年2月,三原省立第三师范毕业的共青团员严木三,受三原团组织负责人李子健的委派回到富平,应聘到庄里立诚学校任教。严木三在立诚学校任教期间,就在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进步青年阅读《新青年》《向导》《共进》等进步书刊,使立诚学校的青年学生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教育。当年夏,在立诚学校成立了渭北青年社立诚分社。
9月,严木三发展渭北青年分社中的积极分子贾品特、惠忠德、白振江、赵承珖等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了共青团立诚学校小组并任组长。1926年1月,严木三根据共青团西安地委指示,成立了共青团富平特别支部并担任书记一职。
1926年3月,严木三转为党员。同年5月,严木三、贺延璋、赵承珖、白振江、宋光龙、葛凤梧在庄里镇东门外秘密召开党员会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富平最早的基层组织“立诚共产主义小组”,严木三任党小组组长,隶属三原特支领导。党小组成立后,在立诚学校发展了一批党员,在农村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向农民灌输革命思想,发动农民进行抗粮、抗捐、反霸的斗争,拉开了党领导富平农民运动的序幕。

1926年秋,严木三离开立诚学校,在乡下做农民工作。同年10月,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与韩崇正、宋光龙在董家庄成立中共富平特别支部,严木三担任书记职务。
1927年初,根据党组织指示,成立国民党富平县党部,严木三以国民党党员的公开身份任主任委员。同年春节后,严木三任县立第一高小校长,聘请的教员全部都是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