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书页轻翻,如同舟行碧波上,画出层层涟漪。那些静默的文字,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的枷锁,与古今圣贤对话,让心灵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找寻智慧的灯塔。
本期的美术学院兰芷美育读书会“好书推荐”,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三本关于美术史和美学的书籍。著名美术理论家范景中先生曾说:一切美术史家都是旅行家,旅行使人胸襟开阔,识见广博,他不仅能在自己的熟悉领域,临视旧乡,指点江山,而且还可以进入邻界去吸收清寂的空气,凭高极目,获得喜悦。这三本书籍,如同三把钥匙,开启艺术殿堂的大门,带领我们领略不同时代的艺术风貌,感受美学思想的深邃与璀璨。每一页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创作者的灵光,让我们在阅读中,心灵得以升华,视野得以拓展。
阅读,与书同行;悦读,与书为友。
好书推荐——第一本:《美术史十议》-巫鸿
本书是《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撰写的十篇文章集结而成的著作,对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学科发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与创新探讨。
推荐指数:☆☆☆☆☆

作者简介:巫鸿,著名艺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曾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主要著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等,主编论文集、展览图录6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书籍简介:该书收录了巫鸿在2006-2007年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撰写的十篇文章。书中文章主题多样,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内容涵盖美术史的多个方面,如“美术”概念在现代社会的扩张及影响,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美术史与美术馆的关系,实物回归及美术的“历史物质性”,美术史学科在当代的重构,以“墓葬”为例探讨美术史学科更新的可能性,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的关系,以及美术史的形状和叙事模式等。
好书推荐——第二本:《中国艺术学》-彭吉象
全书通过对中同传统艺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
推荐指数:☆☆☆☆☆

作者简介:彭吉象,出生于1948年,四川省成都市人。他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会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国务院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艺术学召集人,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艺术组召集人。他在艺术学、影视美学等领域成果丰硕,著有《艺术学概论》等,主编的《中国艺术学》获多个奖项,主讲的“艺术概论”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书籍简介:《中国艺术学》全书共分几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在各艺术门类史的基础上,从总体上勾画出中国传统艺术的风貌。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总结出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个方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史、论的基础上,概括出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全书通过对中同传统艺术的全面阐述,突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和审美特征,显示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特质。本书材料丰富翔实,史论结合,可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从事研究之用。也可作为普通高校和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材,还可以作为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参考书。
好书推荐——第三本:《美学十五讲》-凌继尧
本书主要写了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在书中一一解答
推荐指数:☆☆☆☆☆

作者简介:凌继尧,1945年生,江苏南通人。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成员,著作主要有《西方美学史》《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美学》《艺术设计十五讲》等,译著有《审美价值的本质》等。
书籍简介:《美学十五讲》既是一本美学的教科书,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了解美学、提高审美修养的知识读物。该书从介绍了美的起源、本质,美的种类,审美和美感,中国近现代美学的成就,艺术品的本质和鉴赏,美与现代经济与工业生产等问题。作者语言通俗易懂,又有大量图片,使该书更方便读者阅读和使用。
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知识的力量和魅力。
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
有书作伴,生命便不会失色暗淡;有书壮怀,灵魂便不会孤寂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