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日本对华北进行渗透和“蚕食”,制造了华北事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率先擎起抗日救亡的大旗。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明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的抗日主张,立刻得到大批有志青年的热烈欢迎,他们从全国各地争相奔赴陕北,以投身抗战事业。
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和满足广大爱国青年抗日救国的愿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于1937年10月,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10月11日,青训班第一期在于右任先生的斗口农场正式开班。虽然校舍狭小、办学经验不足,但培训成效十分显著。这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时任陕西省教育厅厅长的周伯敏认为此举冲击了陕西原有的教育秩序,便从中作梗强占斗口农场,青训班不得不在第一期结业后迁至云阳镇的城隍庙。

国民党的阻挠使一部分人选择了放弃,艰苦的学习环境使一部分人没能继续坚持,安吴青训班就像一个大熔炉,在经过层层筛选后,充分吸收了大量国统区和沦陷区的青年力量。“柏树林,好课堂,蓝天搭帐山作墙。学习为抗日,熔炉炼纯钢。”当时流传的这句话,不仅是安吴青训班日常学习的真实写照,更是学员们报国情怀的真实流露。
1938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从华北前线返回延安的途中,专程到安吴青训班为学员作了一场抗日形势报告,并题词“学好本领上前线”。“那是7月下旬的一个热天,朱老总满面笑容地站在那个台子中央,用很通俗的语言,像聊家常一样,将一个战场、一个战役、敌我友、国内外各方动态,分析得清清楚楚。”在安吴青训班学习过的徐景星回忆道。朱总司令的报告为学员开阔视野打开了一个窗口,也激发了他们刻苦学习、抗日救国的热情。

1940年4月,按照中央指示,安吴青训班全部撤离安吴堡,返回延安。安吴青训班共举办14期,组编了127个连队,培养了1.2万余名青年干部,为抗战胜利注入青春力量, 成为“革命青年的熔炉、青运史上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