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1937年1月27日,贺龙总指挥率领红二方面军在富平地区集结,先期进驻富平的庄里镇和县城附近华朱、青华一带。2月6日,总指挥部向北移驻铜川陈炉镇,二军团的四师和六师移驻薛镇、底店一带,六军团由庄里镇移驻曹村一带。4月16日,六军团从曹村移驻流曲镇、到贤、庄镇、盖村一带。17日,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政治部主任朱瑞为首的总指挥部又从陈炉镇返驻富平庄里镇,二军团的四师、六师分别在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和师长贺炳炎、政治委员廖汉生的率领下向西移驻庄里、觅子一带。以军长罗炳辉、政委袁任远率领的红三十二军同时进驻洪水的十八坊周围。
红军进驻富平流曲一带,当时正在距流曲镇东2里东川小学任教的纪子厚先生在其《丁丑年(1937)日记》(下均称《日记》)作了详实珍贵的。这是我县迄今唯一见到的源于民间的日记,是十分珍贵的红色原始史料。
4月30日,《日记》又载:
“早,半阴,无风。红军大部开往庄里镇赴五一纪念会。午,罗政委传来信息,全区学界明日在流曲镇开劳工纪念会。奉区委会令,着率全体学生赴会参加,须备标语二十张。午后作《国共合作歌》和《五一纪念歌》两首。“中华民国廿六年,一个新单元。国共合作息内战,真正民主现。我们民族须努力,前途无危险,日本虽然是虎狼,人多不愁赶。恢复主权,国际平等,还我自由权,民众负担一天轻一天;五月一日,试问是何日?农工革命,减轻负担,成功在今天,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纪念!纪念先烈革命精神真勇敢,不怕资本主义魔力大,不怕经济侵略多危险。百折不回,奋斗到底,胜利在今天!”
从红军进驻东川到开拔东征抗日离开,前后将近五个月。从《日记》中可以看出,纪先生的心情十分愉悦,诗兴大发,在短短的一百多天,他先后创作的诗歌仅录于《日记》之中的就达64首之多,其中有关红军和东征抗日的诗篇计15首。
随着国内和平的开始实现和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红二方面军在富平一带安全地驻扎下来,不再奔波行军,没有流血战斗,除训练演习外,很长时间听不到枪声,看不到硝烟,陕甘宁边区也与外界沟通联系,一些指战员与家乡亲人开始通信。由于红军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低下,大多不会亲笔写信,学校教师或能执笔写字的人,都为红军指战员们代笔写信。纪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自然每天为指战员写信忙得不亦乐乎,红军进驻流曲东川的第九天起他就开始为红军写信,共计230封之多,其中最多的一天写了8封,对此他在日记中多有记述。1937年4月24日,《日记》中记载:
“早,大雨,东风。雨微小,西南风起,红军三人来,请我写家书,问候家人报平安。27日《日记》又写道:“天晴好,东风拂面。午,天半晴。红军宴客,派人在我处借桌凳。午饭后,为红军张、李二姓写信两封,系云南姚安县人。”5月7日《日记》载:“天半阴,东风。午,天渐热。为红军写信2封。”10日《日记》记:“早,天半晴,微有东风,午,天热。红军借堂上课,晚为红军写家信1封。”8月24日《日记》载:“早,天半晴无风,午写大字100个,与红军写信8封。”28日《日记》载:“天晴,东风,午与红军写信4封。”

说来有趣,由于红军多操南音,先生要准确地用信函替这些红军战士向亲人表达问候,一时显得十分棘手,难以下笔。在8月24日的《日记》中写道:
“红军多南方人,口语难憧,听之不清,问之难析,只能意会,难免出错,为红军写信感诗两首,南北语言多不通,怪音讹字乱讧讧,半为缺舌半喉韵,佶屈聱牙是周公。代人作信是为难,揣摩心思走笔端。更用南音述北调,水中明月谷中天。”
国共合作新局面的迅速形成,红二方面军在流曲地区进驻后,红军的《解放报》《新事报》等新闻媒介的广泛传播,让所有爱国抗日的人们无不异常兴奋,备受鼓舞。作为报道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散页报纸,这对一向嗜书成癖的纪子厚更是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在他的《日记》里,对此多有记载,既有感慨,也有诗赋。7月25日《日记》写道:
“早,天晴,东风。午炎热异常。红军陈某送来《新事报》一张,载北平卢沟桥被日军炸毁,宛平正在包围之中,平宛之间激战甚烈。”又载:“我国各省市及外寓华侨同声呼吁政府动员抗日。但我处危急存亡之秋,闻此情形,理应人人要求出兵,即日抵抗强日,何以事复数日,犹困循畏缩观望不前?使余甚不解矣!衮衮诸公,居此高位,竟视丧地辱国如鸿毛,是何主见耶?晚赴流曲欲寻找朋友,要些报纸考察时事,未遇。”
31日《日记》中载:“早,天阴,无风,午雨。接红军送来新闻纸,我军抗日大获胜利,夺回丰台、通州等地,获飞机7架,坦克车2辆,步枪无数。此回战争可破日胆,壮我民气。我军将士若能坚持到底,则百年耻辱尽雪,九一八失地可复,不平等条约可消。还我和平自由统一国基是我民族的厚望。军民聚谈约有3点钟,惜语言不通,未尽得要意。继在红军团部宴会。”

军队的主要职能是战斗,而战斗的胜负除了政治因素、兵力多少、装备情况等外,重要的还在于平时训练的质量。红军重视和加紧军事训练,在纪子厚《日记》中对有关内容也记载不少。在红军进驻流曲镇东川村的第二天,4月17日纪在当日的《日记》中写道:
“晴,红军整理操场,缚秋千6处,杠架6处,吊桥3处,战场4处,操场甚阔大,为训练之基础。”
5月1日《日记》中载:“早,天昏,无风,午半晴,西南风起。全体学生在流曲开会。开会人数大约三四百人,学生、军人居多,民众不过四分之一。闭会,看红军演剧,取意大抵激励人民抗日,有几出情节甚好,惟角色语调不是陕人,多半不解。”
7日《日记》中写道:“午后,红军在台上讲说国耻,甚为激烈,兵民多数感动。说毕,演操出战。虽未能一致整齐,成绩亦有可观!晚看《花月痕》两回,天忽雷电,风雨作。红军谈说声,声声入耳!”
24日《日记》载:“早半晴,东风微拂,午全体学生放假,予随往流曲。10点钟雨来。午后与砚友赵宋臣、盖耀珊游运动场,参观红军设置。”
28日,《日记》又载:“早,天放晴。午后赴流曲看红军演讲,士兵约五六百人,民众寥寥数十人,大概因为雨后天晴农民赶着种田兼之收麦在即,无暇恭听。”
29日,《日记》中写道:“早,天阴,午小雨,西北风。红军赴南原演枪,队伍颇有纪律,数月训练工作于此可见一斑。我国民若能持此锐进之精神,坚持到底,则何会失地之不复,国耻之不洗乎?”
在红军集中富平庄里镇将宣布整编命令的前一天。9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
“早,阴雨,西南风,气候寒凉,雨止。
午后西南风急大,气候寒甚。
红军集合发军帽,改服装,去红色,成国军,
大有开拔出发之势。
午后作戏曲一折,以解烦闷。
晚,天仍阴,红军嘈唼半夜,余未安睡。”
9月2日红军集中庄里镇正式改编的当天,纪在《日记》中对此予以详细地记述,还对中日兵力、战局作了简明科学地分析和预见,并激动地赋诗作赞:
“早,天阴,东风。红军开拔西行。该军驻扎流曲东川一带,自4月16日来,至9月2日去,共驻142天。午赴流曲通川校,后在聚盛丰谈论国事。闻我军自卢沟桥中日战事发生至现在四十余仗,我军获利多,失利少。将来大军集合,则中日交涉,胜利定归我们也。晚阅《施公案》一段,并为红军东征赋赞诗两首:
(一)
红旗飘飏去东征,百姓骊歌奏送行。
鼓乐声中闻欢语,马蹄踏处起秋声。
枪刀林立生壮气,炮火爆烈映日明。
人似游龙马似虎,为民解放向边城。
(二)
杯酒新添饮战袍,戎车饬整插旌毛。
只缘日寇惊北地,为着征袍戎东郊。
壮气横生吉甫怒,战功应看骠骢豪。
劝君努力向前进,最后武装许尔曹。”
1937年9月3日,改编后的八路军一二〇师由庄里向东开拔,大军途经流曲中写道:
“早,天阴,东风,午,天晴。在《日记》中写道,闻系朱德统领,号令严明,武裝整齐,所至之处,不惊不扰。”
8日的《日记》中记载:“早天放晴,无风。午,红四方面军东开,人马甚众,东西延绵四十里,纪律很严,沿途秋毫无犯,可嘉也!我国各省军队若皆能如此严整,则百姓欢迎之不暇,何拒之有?”
19日,《日记》再载:“早天晴,无风,白露降,闻红军由甘入陕,已到富平庄里镇,不日过流曲,闻系马队(即刘伯承率领的八路军一二九师)。”
红军进驻流曲东川并改编抗日前后近150天,纪子厚的《日记》中涉及有关红军事略的日记共42篇。这些文字不仅纪录了当时红军活动的路线及事略,而且从中还可看出,这位历经教朝饱受坎坷的农村小学教师对人民军队是多么地热爱和信任,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是多么地拥护和赞颂,对抗日战争前途的预见、分析和判断,又是何等的精辟准确。在当时有着两千余名教师的富平,纪子厚只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一员,但像他这样能以《日记》的形式,浓墨重彩地对红军活动的颂赞,这在国民党长期进行反共宣传,广大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很不了解的情形下,却是十分难能可贵。